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正文

学长榜样61 | 叶智识:潜心科教 行远弥坚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18    浏览次数: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叶智识,瑞安人,2007年本科毕业于温州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于温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化学。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浙江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不管从事科研还是教育行业,人生就是要不断学习!”2022年7月22日早上9点半,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智识接受我们的线上采访,讲述了他的求学经历和科研之路,采访中多次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他说温大求学的七年为他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起步温师院

 

2003年9月,叶智识从瑞安市第九中学毕业,高考成绩并没有让他很满意,加上自己也不想出省,所以选择到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院)读书。“当时的温师院在省内综合排名较高,我表姐以前也在温师院读书,对学校很满意。”叶智识回忆道。

 

那时的温师院坐落在学院路,校区有点破旧,但学习环境很美。“我在2003级应用化学班。当时一共有三个班,分别是师范类、材料类和应用化学类。”叶智识凭着高中时期对化学的热爱,大学选择了应用化学专业。“我很喜欢专业课老师上课,课堂氛围很随意,知识学得也快。”像张力学老师的有机化学课、吴华悦老师的合成化学课、程亚倩院长的分析化学课、王舜老师的物化课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科期间,叶智识就开始跟着老师一起做科研。最初在班主任黄小波老师的实验室做过一段时间,大二大三跟着黄小波老师做了两个暑假和一个学期的实验,后来毕设在吴华悦老师课题组做科研,同组的师兄也教了他很多实验操作技能。“那段时光虽然辛苦却很充实,吴老师和师兄的教导开启了我的科研生涯。”

 

大三时他决定考研:“当初考研有点盲目,身边很多人都说考研比工作好,老师们也鼓励我们多学点知识。”他一志愿备考浙江大学,在专业课上他没有花费太多心思,当时买了浙江大学初试考题资料,按部就班地做题,复习起来游刃有余。英语是他比较薄弱的科目,为此,他在英语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最终因英语单科差2分没进复试,后来调剂到了温州大学。他很庆幸自己可以调剂到母校,本科期间参与老师课题组的科研使他学会了许多基本的实验技能。这为他后来从事化学相关科研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各方面也逐渐得心应手。

 

叶智识本科毕业后去了成江老师的课题组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我发现自己适合做科研还要感谢成江老师,他教了我很多科研上的知识,指导我怎么去分析解决科研难题。”读研期间,他经常看文献、想课题,慢慢发现自己确实适合做科研。后来,叶智识在成江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个人努力下,发表了5篇SCI论文,顺利进入大连化物所继续读博深造。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叶智识读研最大的收获。他说做科研首先要找课题,然后解决课题,最后写文章。不论师兄师姐,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但往往理论与实际差别很大,有时候一个实验做了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一点进展也没有。这时候就需要适当舍弃一些东西,或者改变思路。“成江老师思想比较自由,他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让我们在大方向下思考一些自己的小课题,并解决其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把课题做出来。”

 

 

 

▲温大硕士阶段在成江老师课题组

 

 

 见识外面的世界

 

“读完硕士后,我想要去一个更好的地方读博。”2010年9月,叶智识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永贵研究员。大连化物所是中科院四大所之一,重点学科领域包括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各方面条件优越,与叶智识研究方向契合。

 

在大连化物所待了三年后,叶智识深知自己应该去外面走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在周永贵老师等人的鼓励下,他决定去外国继续深造。2013年8月,叶智识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化学系博士后,在代明骥教授组里继续搞科研。“代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的博士,又去了哈佛大学读博士后。他的科研思路更接近美国一些老师的想法,视野和思维更具灵活性,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出国留学,叶智识强调英语学习要下狠功夫。“去美国前,我花了四五个月去学习英语,闲暇时看看美剧,英语还是很重要的。”

 

美国四年的博士后经历让叶智识感触良多。回国后,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前后11年,他在三个不同的导师的课题组待过,学习了不同导师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时候做实验,我碰到一个很难的课题,按照我以前的思路,我会选择按部就班以一种保守的方式去做这件事,国外的老师会提供一些新奇的角度,他们思维的跳跃性很大。”

 

 

▲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照片

 

 

 从求学者到执教者

 

读博时,叶智识便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事科学研究,而高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由于他在大连化物所读博时,同组也有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叶智识便经常和他们一起去大连理工大学学习,那时候他就很喜欢学校的学术氛围。回国后,在周永贵老师的推荐下,叶智识来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大工实力各方面都很厉害,是国内最早的四所工学院,现在也是双一流高校,我很荣幸能成为大工的老师。”

 

从求学者到执教者的角色转变,叶智识认为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以前,他会带着学弟学妹们一起做实验,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教他们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谈及对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方式,他以化学为例,他认为对于本科生应将更多时间花在对课本的学习上,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梳理;而研究生则应该更关注所学专业内部的东西,主要分实操和理论两部分。他的实验组刚建立起来时,叶智识会手把手教学生怎么做实验,学生们往往要花几个月才能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在学术上,他会给他们课题,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实际上,我只是将我的导师教我的东西,转过来教给我的学生。”

 

在大连理工教书过程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给学生上课就赶上了疫情,学校要求教学工作转为线上,回忆当时的场景,叶智识说:“上课前比较紧张,课件也准备了很久。我第一次给学生上的是《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学生们也很配合,整体过程比较顺利。”

 

每次上完课,叶智识都会及时与学生互动,认真聆听学生反馈。上课前,他会询问来上课的学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会和学生交流课上讲的知识,帮助他们解疑释惑。他意识到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不等同的,这是造成学习能力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讲课时会及时调整授课难度和深度,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

 

他对温大的学弟学妹也给予殷切期望。首先要珍惜大学时光,确定好短期和长期目标,理性规划,好好落实;其次,永远保持“三心”:好胜心、好奇心、进取心,不断学习和进步,实现人生价值。

 

离开温大已经数十载,叶智识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我和成江老师他们交流较多,也会关注母校的一些新闻。咱们学校的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发展很快,化学学科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如果疫情结束,希望可以回母校看看……”叶智识由衷感慨道。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茶山校区 联系电话:0577-86598000
传真:0577-86586000 邮箱:wzdx@wd.edu.cn

Copyright © 2022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温大公众号

温大抖音号

校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