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张全昌,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温州大学数理学院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当年前往西藏那曲参加援藏西部计划。现为那曲市的一名高中通用技术老师,并荣获那曲市教育局“骨干教师”称号,同时负责校通用技术实验室(那曲市第一所通用技术实验室)的管理运营工作。所教授的藏族学生卓德吉巴202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温州大学历史学专业。
辛勤耕作的园丁
西藏那曲市的某处讲台上,张全昌正在给当地的高中生们上课。
纵观参加西部计划专招以来,所参与的教育工作,张全昌可谓“学科多面手”。
“我是在18年参加的西部计划专招,被分配到了三大类中的教育类。”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张全昌如此介绍道:“主要是教物理,中途又教了一学期数学,现在响应教育政策,又成了一名通用技术老师。”
几年来,张全昌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这既是张全昌扎实教学能力的肯定,也是现实的不断变动与需要的体现。
“(来到那曲市的)第二年,学校数学老师的岗位出现了空缺,来的少了,走的多了,于是我便顶了上去,带了一个学期的数学课。”
张全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异乡的教育行业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令他欣喜的是,他发现身边的教学环境越变越好,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
“近几年学校的教学条件得以改善,政府的教育投资也越来越多。”
提起教学,张全昌似乎联想到什么,提起一个名叫卓德吉巴的学生,他是2021年的高三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温州大学历史系专业。提起自己的学生,张全昌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无限的自豪——为卓德吉巴同学高考的成功而自豪、为所执教的高中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自豪、为母校温州大学依旧具有吸引五湖四海学子的魅力而自豪……
“我努力奔跑,是为了追上那个更优秀的自己。”校光荣榜上,记录着卓德吉巴的励志座右铭,这句话又何尝不能用来形容数年来坚持在西部执教的张全昌,就像那座愈发辉煌的学校大门,在不断追逐、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找到了人世间,那个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
异乡寻梦的游子
张全昌向我们展示了他来到西藏后所拍摄的图片,回忆着那些细碎而又美好的异乡点滴。
“初来到西藏时,也是有一些困难。”
首先是物流运送远不如其他地区方便,不太容易通过快递网购等方式获取所需物资。好在国家推行的“三农计划”中就有“快递向西、向下”的任务要求,相信这个问题也会随着大政策的推进而最终被解决。
人们对西藏的印象除去有着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和独特壮观的自然景观外,一定也离不开“高原反应”这个词组。张全昌初到那曲市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出现了头痛、疲倦等相应的“高反”症状,但这并没有成为他的工作与生活上的“绊脚石”,通过在高原环境中的适应,“高反”症状得以缓解。
当然,在照片所承载的回忆中,相比被克服的困难,更多的还是人情温暖与新奇景致。
来到西藏的第一年,张全昌见证了广袤草原由绿变黄,在季节的魔法中粉饰上了一层翠黄的幕布,迎着从高山之巅呼啸而来的风不断跃动、飞扬;来年春天,远方山峦戴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那应季而来的浩渺的雪——岁月亘古不变的流动,草原与雪山却始终保留了它们独有的秀丽与壮美;更别提“灵湖”纳木错、“宝镜”措那湖、嘉黎县尼屋乡桃花节上盛放的桃花…这些缤纷都是异乡风情赠予一个游子的礼物。
与“景”一样带给他温暖的,还有人。他向我们分享了一段独特的经历——一次在他从市场采购回校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学生家长,对方热情的提议用车帮张全昌运送货物。张全昌在感动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当地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以及重视教育的发展观念。
如此种种,让他爱上了异乡,也爱上了异乡的工作,他决心将已有的任务努力做到最好,包括把实验室好好办下去,并与其他当地的学校多多交流。
教育创新的先锋
张全昌带着一行满怀期待的学生,进入了一间由他负责组建的通用技术实验室。
一件件充满巧思的精致作品从学生们的双手中被创造出来:可受手机屏幕控制的外接电路、按照所划直线行走的微型机器人、利用光源进行工作的移动小风车……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开展通用技术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所学所创。
众所周知,通用技术在众多省份纳入高考考核范围,其中包括浙江按照相关考核需求对这门学科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然而在西藏那曲市,由于种种原因,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还处在一个有限的发展阶段。
对此,张全昌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到了教育创新的工作当中。
他坦言,通用技术对他来说曾是陌生领域。想要成为能站上讲台的专业教师,中间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期间他的导师,帮助他联系到了一位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再加上他自己的勤勉刻苦,很快就承担起了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而“通用技术工作室组长”的身份,也是他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功最好证明。
比如眼前这座崭新的教学实验室,就是张全昌近段时间的心血和收获。
“我们市教育局局长曾鼓励我说,若是(实验室)做成了,就是那曲市第一所通用技术实验室。”
如今,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推行和引导,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投入,也得益于张全昌的策划与执行,孩子们终于能像其他地区的学生们一样在实验室中进行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他们的笑容使张全昌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如此的值得,也给了采访中的我们一份别样的感动。
也许,我们本就平凡,但在平凡的日子里,总有一束光让平凡的我们成为了闪闪发光的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断被照亮,也不断照亮他人,这个世界也因此充满温暖与牵绊。
在西部的国土上,因为有澄澈的星空,黄沙不再孤独,游子亦是如此……他们在夕阳的尽头,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采访手记>>>>
人文学院陈锦亮:感谢张全昌学长能在忙碌的教学任务当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一名“潜在教师”(师范系学生),张学长身上那种为教育无私奉献的热衷无疑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职业素养配得上所有对教师一职的赞许之辞,而他对现有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建设又体现了新时代教师的创新品质。谨祝张学长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经营的实验室也能越办越好。
教育学院沈诗雨: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我深知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重要性,而张全昌学长数年以来扎根西部、投身教学的经历便是对这八个字的最好回应。作为教师,张全昌学长真正做到了“有温度的教学”,他勇于走出普遍意义上的舒适圈,为国家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心全意得为西部的孩子创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师者,以德而耕,拾获山河。很荣幸有这样一次机会能与张全昌学长交谈,希望学长工作顺利,也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在学长的分享下,能够感受教育之谛,投身祖国教育事业。
相关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305/t20230504_415850.html?docId=41585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