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走进老战士李方华的家,便看到“誉满杏坛”四个大字挂在客厅的正前方,落款为温州师范学院。
年轻时投身革命,岁月峥嵘;大半生献身教育,桃李天下,这是他的真实写照。不管是革命时参与负责青年训练班,还是后来为“复兴”温州师范学院殚精竭虑,李方华的一生,都离不开教育事业。
尽管已是92岁高龄,李方华回忆起当年青训班的点点滴滴,言语间依然闪烁着昂扬的斗志。1947年,年仅20岁的李方华凭着一腔热血加入到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作为游击队里的新兵,他参加了括苍中心县委开办的青训班。
“没有学校,没有课堂,也没有固定的教员。”李方华说,青训班都办在游击区,随着行军队伍在括苍山区和永嘉、乐清、玉环一带流动,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没有固定的住所。若遇上敌人“清剿”,他们每住一两晚就得转移宿营地,而且多在夜间。李方华记得,一次转移遇上大雨天,天黑路滑,怕被敌人发现又不能打手电,每个人只能盯着前面战士背包上的一块白毛巾小心移动脚步,一步踏错可能就会滑入漆黑的山涧。
自第二期青训班学习结束后,李方华就奉命扛起重任,负责主持后来的三期培训工作,直到温州解放。青训班为部队和地方输送了一大批军事干部、政工干部、文化教员等。李方华至今还记得,从青训班走出去的战士中,有四位后来在战斗中牺牲了,“宋良钧、应汝源、李毓、金家泰”,他们的名字,李方华能一字不差地报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李方华曾担任过教师、中学校长、教育局局长等,后任温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为这所学校的教学全面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任时,温州师范学院名为温州师范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几近解散,原来的在校教师飘零各地。“师资力量是一座学校的基石。”李方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奔波找寻优秀教师。
“老师好不好,不是看他学历有多高,而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本事。”李方华说到做到,那时他频频破格录用人才,其中一位叫赵小华,他一口流利的英语被李方华发现,决意要请他到学校里教书。可是赵小华当时没有编制。为此,李方华组织召开校内党委会议,希望能从学校经费里调取部分,解决赵小华的工资问题。“要供他到死”,这是李方华的原话。
李方华谦虚地称自己只是“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为了腾出更多教室给学生上课,他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为了扩大校舍,他四处奔波走访……1984年,在李方华的努力下,温州师范专科学校获教育部批复提升为温州师范学院,并移地新建。
因为长年伏案工作,李方华落下了颈椎和腰椎病,如今每天都要上医院做理疗。可他每天必看手机,因为微信里有他的老战友、老同事,每天在群里的问候不能落,“当年收获的一份份革命情谊才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财富。”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