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这首出自于董必武老先生笔下的诗词,很容易让人想象在98年以前,南湖红船上那历史性的一幕。
而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恰好有这么一个名为“瓯江红”的党群服务中心,它巧妙地纳入了中共一大的历史元素。走入其中,总会让人联想到当年风云变幻的岁月,忍不住去探索“红船精神”,缅怀当年的革命历史。
这一个位于瓯江之畔的党建基地,是如何嫁接“红船精神”?而它的诞生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且看——
从“石库门”到“三道门”
500平方米涵盖98年建党史
2018年6月29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前夕,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建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委与温州市瓯海区委组织部合力搭建的“校地党建共建”平台,集党性教育和党员培养与一体,将为两新组织、非公企业培养党务人才,更是在校大学生的党员教育基地。
该党建基地占地近500平方米,亦被称之为“党员之家”。而在这近500平米的“小天地”中,却涵盖了从1921年以来的98年建党历史--“党员之家”的正门,是三扇特别的旧式石库门。记者只觉这石库门非常熟悉,却总也回忆不起它的出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委书记王定福适时介绍:“这正是仿照上海市中共一大会址所造的。”瓯江学院“党员之家”正是以这种方式,来缅怀我党诞生的历史。
从石库门推门而入,记者心中油然升起了崇敬之意,踏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一座党史博物馆。
除了石库门以外,该基地四块区域,以三道门依次隔开,这三道门的形象也非常特别,第一道门黑色门楣朱红色门面,它是仿造遵义会议会址门面而制作;第二道门,是土砖窑洞门,仿的是中共七大会址;第三道门则仿照天安门城门而制作。三道门一线排开,站在“遵义会议”的门前,三道拱门可以一眼望到底。
王定福说,这三道门背后,蕴含着“党员之家”创建者们别出心裁的创意:“这三道门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转折点,是我党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三个时刻。它们意味着一组‘时间轴’,展现着我党继往开来的新局面。”
王定福介绍,“党员之家”有一个设计理念,名为“土到底、洋到家”。而这贯穿建党历史的“石库门”到“三道门”,堪称“土到底”的“代表作”。
而在这“土到底”的框架之下,却有着“洋到家”的颇具新意的党建理念——
“遵义会议”与“中共七大”两扇大门之间,是一处党史教育区。该区域仿造成旧式砖木结构的楼房,陈列着党史、党章、重大会议等资料。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井冈山会议、遵义会议、西柏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所有的影像、文字资料一一俱全。墙上还有一个电子触摸屏,可随机播放历史影片,以及瓯江学院党建视频。
在“中共七大”与“天安门”城门隔开的区域,是以嘉兴南湖纪念馆红船精神为主基调的宣传区。在该展示区,除了满墙记载的红船历史,还有一个电子显示屏,可以查阅到瓯江学院所有的党员信息。在屏幕上输入一位党员的姓名,他(她)的入党时间、事迹简介便一目了然。此外,展示区还有瓯江学院一系列党建活动带来的成效,如该学院的50小时志愿服务制就作为重点被予以介绍,据了解,该机制目前已拿下了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创新奖以及学生工作创新奖,开创了省内外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
在“天安门”城门的背后,是研讨区。该区域完全按照一定比例仿照中共一大会议室,该会议室可容纳40余人,有着完全仿造一大会议室的装修风格,有着党徽造型的黄色灯,中共一大会议的同款长桌及圆凳……研讨区目前是瓯江学院党员活动的“根据地”,更是入党宣誓的重要场所。
瓯江学院党委书记王定福强调说:“新型”党员之家是以红船精神为指引,以”温州精神“为内涵,以”瓯江精神“为核心,按照”洋到底土到家“、”一个都不能少“、”形散而神不散“的理念规划,以此来展现我党成长的历史。
百岁老人病榻上题字
美术专业师生共绘红船图
为了建成这别具特色的“党员之家”,瓯江学院特别成立了建设小组,仅前期规划筹备就花了4个多月时间。这4个月来,他们走访考察全国各地的党建基地,共计走了9288.6公里的路程,最远到过延安,考察点有中共一大等40余个红色基地。王定福回忆,他们先后举办了20余次研讨会,认真参考阅读了50余本革命书籍,浏览了近200余个网站,搜集查看了3000余张图片,共形成了5万余字的文字材料……为让党建创意别致新颖,他们还特别请教了10余位专家博士。“最终,我们选取了40余张图片,拟出1500多字作为教育区一到十九大内容。选取85张图片,写就2000多字完成展示区内容……”王定福说。
馆内大厅最为震撼的是一幅巨幅的红船油画,该油画出自于瓯江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张凯雄和他的导师程治国之手。张凯雄说,在题材选择上,《红船》并无特殊之处,但它对于我党历史的起源,有着非凡的意义。这幅油画上,南湖红船是主体,中景处衬以中共一大会址,似乎能让人想象出98年前,那场惊心动魄,又颇具曲折的一大会议的经历。“在体现历史厚重感的同时,我想要尽可能地去传递厚重的力量,于是每每下笔时,笔尖上的颜料分量总是很足,如此反复,虽然画面厚度上来了,却完全没有想要的那种重量感,反而显得单薄无力。”张凯雄说,创作这个作品,他一直心存敬畏,因此也特别紧张,曾有过最为困难的时候。最后在一筹莫展之际,程治国发现了问题所在。“程老师让我停下笔,支起小架子练习油画小稿,去领会颜料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厚重’,使我最终克服了难关。”
在该基地的门口,还有一块匾额,匾额上“党员之家”四个字铿锵有力,但是看得出来用笔时力道均匀不足,似乎书写人在书写字体的同时手部有点颤抖。为此,王定福特别介绍,这四个字出自于一名百岁老人之手。原来,2017年年初,原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现温州大学)党委书记、百岁老人吴佩之重病卧床,温州大学前任党委书记林娟娟专程来看望老人,向老人介绍了学校党建情况。吴佩之听了很高兴,专门写了“不忘初心”四个字,赠送温州大学。当时,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拟建设“党员之家”,旨在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党员教育活动,使学校的党员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病榻边,王定福也忍不住介绍了关于“党员之家”的筹建情况。“吴老一听,顿时激动不已,他从病榻上强撑着坐了起来,用颤抖的手写下‘党员之家’四个字。”
谈及这番病榻题字的故事,吴佩之告诉记者,他至今还能记起78年前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情景。他说,入党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是汤彩云,他是当时的安徽省盱眙县民主政府工作人员,在汤老师的带领下,他成为共产党的一员,并履行了当初的誓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回忆这段经历,吴佩之格外自豪:“事实证明,我这条路走对了,走得很好。”
除此之外,馆内展示区的中央摆放的一件非遗手工纪念品让人印象尤为深刻,这是一艘由南湖红船为原型打造的艺术品,是由瓯江学院的校友陈旭光赠送,寓意让红船精神扎根校园。他按照等比例尺寸制造,并且建造模型、申请专利,力求将其打造为南湖画舫非遗产品。陈旭光坦言:“嘉兴是我的家乡,红船是嘉兴的标志和名片,瓯江学院是我的母校,当时回母校了解到母校专门开设了木工工艺课程,因此希望能够把红船的制作工艺通过母校去发扬传承,同时把在浙江土地酝酿的‘红船精神’发扬光大。”
共培训近700名学员
“党员志愿服务制”受人关注
截止目前,瓯江学院党建学院共培训679名学员。其中,第22期学院党校学员37名,青海省海西州党外代表人士培训41名干部,瓯海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集中培训171名干部,瓯海区2018年度第二期党员发展对象集中273名学员,瓯海区第二期“红翔”培训班19名学员。此外,2018年11月份,洞头区两新(重点)党组织书记(红领骨干)60名,第23期学院党校学员78名从该基地走出。
记者采访了部分学员,他们纷纷表示,“党员之家”就仿若一个小型的党史博物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常让他们深受感染。而这“党员之家”创建背后的系列故事,更让他们体会到党建工作人员的不易。他们坦言,该党建基地别具一格的形式,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形象生动的直观教育。获悉,党员之家也是温州市开放式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基地、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
更值得一提的是瓯江学院创新性推出的“预备党员五十小时义工制”。这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首创的一项党员志愿服务制度,“简单点说,凡是预备党员,都要进行累计5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才能具备入党的基本资格。目前,该制度已从瓯江学院推广至温州大学。”王定福介绍。
记者获悉,如今,预备党员志愿者们均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安排和专业特点,自愿无偿参加助老扶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法律援助、社区服务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党建的创新性举措,该项举措曾引起广大媒体的关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该制度还曾受到过中央、省市级相关领导的表扬与批示。
据了解,瓯江学院共有师生党员600多名,每次开展公益活动前,党员志愿者们都会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除了进学校外,他们还会不定期走进敬老院、企业、社区等等,向社会传递学生党员的正能量。历经十余年,大学生预备党员50小时志愿服务制共有2900多名预备党员参加了活动,服务时数达20多万小时,集中开展服务400余次,分散开展服务20000余次。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