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斯声,原名蔡世新。生于1929年12月,温州人(原籍浙江缙云)。早年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丽水、温州等地区机关县级领导职务。1979年转入教育战线后,一直从事高等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现为温州大学离休干部,曾参与《温州市志》编纂工作。斯声善文工诗,且擅长书画艺术。现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学。
坚持文化养老30年,练就“诗书画”三绝;人生七十始出书,出版各类图书13种18册,700多万字,成为“多产作家”……这是年逾九旬的斯声老人,在其离休后30年间“从心所愿”,坚持文化养老收获的累累硕果。
日前,记者特意去探望蔡世新老师(即斯声老人),与蔡老共同回忆其退休后的第三人生。希望通过蔡老的“榜样”力量,给时下那些加入“文化养老”队伍的退休老人的更多启发。
坚持文化养老30年
长寿老人的“诗书画”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诗书画三绝,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大家的终身追求,这也是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蔡老的追求。而在蔡老身上,他对“诗书画三绝”的立体化追求中,其实是还多了一“绝”:著书立说。“书”不仅指书法造诣,更多的是著书立说。
“应该说,我这辈子在‘诗书画’上的成绩,都是在离休后30年间潜心修炼而成的。”蔡老回忆道,自己虽然自幼喜欢绘画、书法,但真正常画不辍、专心致志创作却是在离休后,“诗词创作、著书立说也是。”
“我的绘画、书法技艺主要是常年自学而成的,平时坚持不辍临摹古代、现代名家技法,并在临摹基础上创新。”蔡老说,他是1990年从高校离休的。离休后的前十几年,除了参与《温州市志》等编撰,其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诗书画”的艺术创作之中。在绘画方面,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山水、人物、花鸟;在书法上殷契、金文、秦篆、汉隶、魏楷,各体书法运笔自如。在国内外各类书画展览、评选中多次获奖。如1997年《秋崖夜话》金文书画联璧,曾获得由中巴交流协会、国际书画家协会等主办单位颁发的书法金奖;1998年,参加新加波新神州艺术院主办的“中国全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创作的山水横幅《瓯山秋光》获得“醒狮杯”金奖。
人生七十始出书
年逾九旬方封笔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蔡老却在七十岁来临之际,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自己著作的书写、编辑、出版上,进入了“著书立说”的出书高峰期,把自己积累沉淀一辈子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社会。在1998年到2018年间(即七十岁到九十岁间),蔡老出版了各类图书13种18册,6900多页,700多万字,全国发行,有的书出了国门,他成了“多产作家”。
涉及的内容、题材、类别特别丰富,如有诗词集《云轩词苑诗数》、散文集《东瓯摭芳》、史志集《史河遗鸿》、艺术集《艺圃群芳·云轩诗书画影集》、文教论集《文杏琐谭》、韵文集《云轩诗词曲联选粹》等等。其中,尤以在2008年至2010年出版的古诗文解说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最引人注目,三编五册,拥字近四百万。此书最大的特色,突破此类书籍的旧有编排体例,即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将中国全部古典文学作品分成三大类:韵文(诗、词、曲和民歌)、散文(散文、辞赋和骈文)和讲故事(神话传说、古典小说、戏曲),分别纳入各个历史时期中进行讲解。这样呈现各种文体和发展状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让读者容易理解,为国学文化的普及发挥重要作用。
在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之际,蔡老也是不忘携手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倪新桢,共同追求“书香情缘”,留下伉俪共出书的佳话。
倪新桢老师原本是温州图书馆资深馆员,是蔡老一生的贤内助。退休后不仅一手承担起家务琐事,更是蔡老创作的好帮手。在长年累月协助蔡老编辑古典文学著作中,就收集了六七千汉字流变的资料。而长期的文字工作,也让二老体会到汉字流变的整理,事关中华文化建设。于是2009年春,自觉体力尚可的二老又开始新的“攀登”。在蔡老的鼓动下,倪新桢老师决定除了将工作生活经历精编成书,还要将20多年来积累的数千汉字卡片好好梳理。这项工作一干就是六七年,其间虽然经历了倪新桢老师意外跌伤住院、腹部手术等艰辛,更有为把倪老师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或移居老人公寓或赶潮流叫“外卖”等“趣事”。2016年,由倪新桢著蔡老担任主编的《嫏嬛墨痕》和《汉字流变一览表》成功出版。尤其是《汉字流变一览表》,以列表方式展现了近六千汉字的嬗变过程,其考据的典籍有《尔雅义疏》《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及新版《辞海》《辞源》等,更是被专家誉为“填补了集中反映汉字流变的空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很有贡献”。
如今《汉字流变一览表》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两书还为清华大学下属电子杂志社的全国工具书数字总库所收,向全球开放,点击率蛮高。
而就在去年,90岁的蔡老还出版了一部100多万字的《斯声评传集》,“以古今人物为中心,对其特定人物进行或详或略的记述与评议,是一部具有评传性质的诗文总汇。”
“今年感觉上体力有些不支了,应该不会再动笔了。”采访时,蔡老有点遗憾地说。
生活中不烟不酒不茶
自掏腰包作诗作画作书
与社会上一些人为评职称、赚名声而出书不同。蔡老的出书行为不但没有功利色彩,还自掏腰包向社会无偿奉献自己的著作。据不完全统计,离休后数十年间,蔡老花费在出书、献书中的钱估计在120万元以上,这些都是他从自己的养老金中省出来的。友人评价道:“斯声先生物质生活的贫困者,不烟不酒不茶;又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作诗作画作书。”
近些年,蔡老就向全国省级以上及省会城市的图书馆、国内若干著名高校图书馆捐献了《嫏嬛墨痕》《汉字流变一览表》《斯声评传》等多部自己的著作,收到了不少图书馆的收藏证和感谢信。
如在去年12月份,北京大学图书馆就给斯声老师发来一份收藏证书:“尊敬的斯声先生,承蒙馈赠《斯声评传集》二卷,特此致谢,所赠图籍将提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致谢之余尚冀续有赠赐,以实典藏。”
蔡老说,离休30年花费120多万元出书献书,首先要感谢的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家人不但支持他写书、出书、献书,每当新书出版,两个儿子和一些学生还都会出面帮忙,如收集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地址、邮编等,邮寄书籍等。正是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才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变得“任性”。
对自己的晚年“散尽千金”出书、献书的“癖好”。蔡老认为这种“慷慨解囊”很有意义,它不仅让自己个人一生所得所悟变成一种精神成品,得到社会的公认,体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且还能成为一种社会财富,保留下来,传承开去,何乐而不为。
耄耋之年刊印《云轩诗页》
搭起师生沟通桥梁
“一日师终身师”,离休30年,对自己曾执教过的学生,年逾九旬的蔡老仍是一如既往地关注。据称,为丰富退休生活,前些年,蔡老原来教过的一些中文专业的学生,退休后又重新拜在蔡老门下,学习古典诗词创作。而为鼓励学生写诗,蔡老还刊印《云轩诗页》,不但亲自为“老”学生批改诗稿,还把大家的创作刊印分发,搭起了一座互相交流沟通“桥梁”。经过蔡老师的指导,已有好几位“老”学生加入了市诗词楹联学会。陪同记者一同前往采访的徐道德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徐老师是蔡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过的学生,他告诉记者,他也已退休13年了。这些年,他经常协助蔡老征集《云轩诗页》的稿件并分发,蔡老每有新书出版,也是委托他送给自己历届的学生。最近他正忙着帮蔡老将新著《斯声评传》邮寄给蔡老的学生们。
长寿之道:
体脑兼劳,达观勤勉
随着生活、医疗水平进步,如今长寿的老人也是不少见;不过,像蔡老这样长寿且把晚年生活过得如此风生水起的,也实属不多见。这里有什么秘诀呢?蔡老师说,自己也曾和几个老友探讨过健康长寿之道。他认为,老人想要长寿,专心致志做学问,或追求自己赏心乐事,勤于用脑确是值得重视的长寿秘诀。如春秋战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但勤于用脑、勇于思考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多能长寿,如墨子、孟子活了80多岁,庄子、孔子活了70多岁。诚然,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勤用脑确有益寿延年的功效。如今不少退休老人加入潮流的“文化养老”队伍,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最好做到‘体力与智力同寿’,既从事脑力劳动也不放松体魄锻炼”。蔡老师建议道。
相关链接:https://m.wendu.cn/article/391716?from=singlemessage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