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大学和瑞安市委出品的中国原创歌剧《五星红旗》于10月7日、8日晚上在温州大剧院试演,我市文艺评论家在第一时间开展了评论。
蔡贻象
(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州大学教授)
歌剧《五星红旗》的魅力
一、国旗故事的升华传播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激越氛围中,有关国家象征符号的来龙去脉备受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耳熟能详的国徽、国旗、国花、国树的故事和来历,特别能激起民众的兴趣。但国旗的设计以及设计者的故事,稍有例外,作为温州人、温大校友、瑞安人的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有关他的“一生清廉为国旗”的生平故事和“安贫乐道、虚怀若谷”的人格精神,一直鲜为人知,甚至温州和瑞安的年轻人也知之甚少。
这一次,在短促紧张的几个月时间内,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大学和瑞安市委联袂出品,长达2小时15分钟的四幕歌剧《五星红旗》,打破了这种与伟大事迹、爱国情怀赤子心不相称的低调,发出了宏大的颂扬声音,将中国主权、民族尊严和荣耀形象的象征故事化,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该剧从传播角度看,有三方面特别突出的效果:一是时间点恰到好处,正是国家华诞之时,也是温州瑞安国旗教育馆开馆之时,演出观赏中,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深度受到洗礼;二是传播点高屋建瓴,我们不是简单地站在革命胜利的角度,而是站在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展示了曾联松的人生历程和设计国旗的“偶然中的必然”,阐释了革命激情点燃爱国情怀的艺术逻辑;三是升华点合情合理,曾联松来自浙南这块悠久文化和红色基因并存的土地,从温州的视角看国旗故事,就不单单是中国的故事了,而是中国故事的温州表达,体现了瓯越儿女对祖国的深情,体现了我们世代传承的以“敢为人先”气魄创造人生奇迹的文化禀赋,是先贤文化对当代温州人的熏陶,是流淌着的温州人、温大人、瑞安人的骄傲。
二、展示平凡中的传奇
该剧的总体叙事基调是朴实的。在处理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人的故事和厚重的主题之间的平衡,一直是个难题。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我和编剧李长鸿先生有过多次交流,认为在庄严的国旗故事里,不能只是高大上的缅怀和一味地赞美提升,最好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看到伟大的史实背后的真情实感。创作完成后,编导们的努力让我们肃然起敬,歌剧《五星红旗》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曾联松的个人境遇和革命历程,展示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曾联松设计国旗是漫长的澎湃情绪累积和最终喷薄而出的过程。歌剧在戏剧化的叙事上,没有人为地设置过多过重的戏剧大冲突,而是以情感冲突为主。整剧设计了脉络分明又层层递进中心的方式,推动着情节走向高潮,衬托了最后的辉煌。前三幕分别是1935年的南京、1941年的重庆和1945的温州、瑞安,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情感细节,从“激荡、救亡、抵抗”,到“危机、转移、机密”到“向左、向右、向前、向后”,曾联松的人生跌宕起伏——有寻找到信仰方向的兴奋、有危机重重的挫折、更有寒夜中的彷徨和崛起,这一切都累积到了第四幕的上海,人生良侣项佩瑜、入党介绍人黄大明、革命领路人麦西先生、革命群众余姑娘们的殷切期盼,化成了国旗设计的灵感和激情,真可谓“一点一滴,记录着奋斗的故事”、“一笔一划,抒写着革命的生涯”、“这些走过的故事,都是生命的图画,那些光荣和梦想,都是国旗的象征”。歌曲《这是我心中的图画》非常深沉地表达了这种情绪的内涵,也把曾联松的朴素和平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歌颂大爱的家国情怀
在演出中,我们感受到了完整的歌剧形式美感,从精美大气、不拘形式、赏心悦目的舞台效果,从写意的楼宇、斑驳的树影和大色块色彩空间的强表现力,到大气磅礴又细腻动人的音乐。难得的是在优秀演员的演绎下,该剧的作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既有常规的中西音乐素材,也有熟悉的温州民歌“叮叮当”的旋律。必不可少的小提琴独奏,场面恢弘,情绪高昂,烘托了国旗的高端大气。有意思的是,歌剧的谐趣桥段设置在紧张危险的第二幕,自以为是的军警们在审查绘画密码时,集体高唱“一朵红花插牛粪,乱七八糟黑疙瘩,这个画家,是个笑话”,形成了令人会心一笑的反讽效果。多种咏叹调旋律优美,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对剧情角色定位的展现有非常凸显的价值。
第二幕余姑娘手中的五星成为信仰的信物,她为了曾联松的安危而做出的牺牲令人动容:“一份心意,不要停留,或许无法抵御寒夜的风,也愿温暖你冰冷的双手,无需报答,不必回看,这是我能倾注的所有”。第四幕的上海家中,舞台上方再次出现了麦西先生、余姑娘的期望咏叹调,非常细腻地表现了时空交叉的心理活动,《希望你为我绘一幅画》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希望你为我绘一幅画,画里有温情,充满欢笑。画里有亲人,妻儿老小。画里有孩子,快乐长大。”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主要由温州大学师生参与的《五星红旗》合唱部分,歌词意蕴直冲云霄,旋律主旨相得益彰,我们相信,这样的“五星耀天地,众星拱北辰。一片山河映日月,热血铸乾坤”,一定会在温州留下宝贵的爱国主义音乐题材。
以歌剧为载体,《五星红旗》情绪饱满地歌颂了超乎寻常的对祖国、对美好生活的大爱,和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家国情怀是人类的共同意识,我们的家国情怀的特殊性在于家与国、国与族、国与民的统一性,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其文化的血缘性,让每一个国民都对国家担负着一份深情。在《五星红旗》里,我们看到的曾联松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国人、温州人,“奋斗、求索,永远追随着我的理想,我的家园”,国旗设计成为他热爱祖国、家国情怀的深情报答和表达:“多少情怀多少爱,多少喜悦多少泪,让它在你的笔下开花,让它在我的心中发芽”,国旗和“幸福的家庭、美好的世界和安宁的社会”联系在一起,是“一得之愚献祖国,五星旗海壮山河”,所以说,只有展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对接的大格局思路,才能在创作中,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五星红旗》比较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刘文起(作家、省作协副主席)
歌剧《五星红旗》看后感觉有四个字:好、美、新、强。好是剧本好,美是音乐美,新是舞美新,强是演员阵营强。
剧本从曾联松人生中四个阶段中吸取精华,描写出曾联松对国家的忠诚。剧本从多位革命者都要曾联松画张特别的画的一连串线索,说明曾联松设计国旗的责任感,这是巧妙的一笔,让人感动。舞美设计用一个梯架,不断变化出桥,房,楼和街,简单又丰富。大幕和天幕上用电影镜头,更具新意。歌剧的音乐也美而多变,充分利用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表现方法,旋律动听气氛感人。演员的表演力都很强,充分反映了温州本土人才专业水平。最后的《五星红旗》一歌很好,特别是加入小提琴独奏,真是震憾人心。
孟想(作家、评论家)
国家命运,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五星红旗是由温州瑞安人曾联松设计的,大部分人不知道。我的儿子看到我的微信上一条关于《五星红旗》歌剧首演观摩“邀请函”,让我带他一起去看,虽然赶在假期最后一晚,我还是答应了。
《五星红旗》在温州大剧院试演,具有特殊意义。歌剧以浅显易懂的唱词对白,个性鲜明的的艺术形象,直接表现了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从学生时代开始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学生游行运动,秘密进行地下工作,传达输送机密信息,在艰苦曲折的革命征途中,置个人命运与家庭婚姻于后,以救国护家天下兴亡为先,充分表达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核心主题。
那一代的学生在战火中成长,身上激发出深厚的爱国精神。也只有那一代年轻人,能真正感受到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是不可分割的。
歌剧体现了曾联松设计国旗的灵感,即来自他从学生时代参与救亡运动到革命工作的丰富经历。据史料记载,记者采访曾联松为什么能设计出国旗,他说:“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无论是以歌剧的艺术形式体现,还是史料记载,曾联松这一句“肺腑之言”,验证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夏海霜(作家、评论家)
歌剧这一音乐表现形式,原属于西方舞台表演艺术,而五星红旗,却是纯中国元素。二者看似毫不关联,但是,在五星红旗诞生70周年的今天,在设计者的故乡,当二者相遇时,却碰撞出了最美的旋律、最绚丽的火花。
中国原创歌剧《五星红旗》在温州大剧院试演,有幸先睹为快。这是一部讲述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一生及国旗诞生过程的歌剧。特定的时代背景,激荡人心的故事,通过歌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丰盈而饱满,把观众的情绪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我,无数次双眼满含热泪。
一部歌剧,好的题材是前提。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国旗设计者的家乡,我们打造以五星红旗为题材的歌剧,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期待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本剧分四幕,始终以“希望你为我绘一幅画”为主线,串起整个故事的主题,突出了“画里有光芒遍布希望,画里有憧憬美丽红霞”的美好愿景和寓意。诚如编剧朱长鸿先生所说的,天上繁星,天下苍生,这是一个从人性出发的故事。由此,便感人至深。
一部歌剧,音乐是关键。对音乐我不敢妄评,只能外行地说一句好听。歌剧是以美声唱法的形式来表现,但本剧很明显地融进了许多现代音乐的元素,在美声唱法里,掺杂着通俗唱法,二者无缝对接,听起来丝毫不觉得违和,有些音律甚至让我有神来之笔的感觉。一场两个半小时的歌剧,音乐随着剧情时而激昂,时而抒情,时而婉转,时而悲怆,有多少音符在跳动,在飞扬?不可计数。为作曲者点赞。值得点赞的还有演员,本剧的主演都是温州本土人,唱功了得,让人惊艳。
歌剧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本剧的舞美设计也非常棒,时代感和空间感突出,立体地呈现了视觉上的美感和艺术感,如身临其境。
请你为我绘一幅画吧,画里有光芒遍布希望……五星红旗,便是曾联松绘给亲人战友、绘给祖国最好最美的画。日出东方,心潮逐浪,我们站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心中的旗帜永远飘扬……
霞隐(评论家)
动感的战争场面易展现,静态的红旗故事讲述不易。由交响乐构建、以歌剧为体式,有慷慨有婉转,如同随风飘扬的一面旗,旗面波动、荡漾有声,无论人物心理与事件的转与连,还是舞美视频等视觉效果,既动又静,《五星红旗》唱出一幅幅画面。正应了主人公的身份,全剧以“画”为线,蕴意无限。
“大明师兄”这角色看似抽象,因从头至尾贯穿主人公的精神成长经历,在主人公无助时指明方向、苦闷彷徨时予以信心,也是他传达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去引导主人公接触生活图景,故,他可谓画家的思绪,是国旗设计的构思脉络。
曾联松妻子、朋友余姐姐和麦西先生有各自的生活展望,却持着共同的信仰,亲如一家、情同手足。这一幅幅实景丰富了画卷,最终,他们那不同的理想:“幸福”“美丽”“安宁”,升华为画中蕴意。每个事件场景有动有静,思想争斗的波动情绪,凝重而不悲凉;草木屋宇可见主人公的胸怀,点墨之间无不体现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
设计国旗之时,舞台最后方的视频显示几易画稿,舞台中央众人合唱,使得静态的事件活泼起来,且有层次感。尤其,舞台最前方曾联松夫妇与小提琴的交流,紧张严肃的国旗设计过程真是如同随风飘扬的一面旗,旗面波动,荡漾有声。这样的设计新颖巧妙,整体效果自然大气,是亮点,也是全剧“画”最终完成的标志。《五星红旗》唱来有味。
蒋念文(作家、评论家)
国旗是怎么来的?在温州大剧院上演的四幕歌剧《五星红旗》作了很好的诠释。五星红旗代表的是希望、是光芒、是快乐成长、是党的引领,内涵极其丰富。歌剧看完,对自己祖国的“五星红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情。走出剧院,一个强烈的愿望涌上心头,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五星红旗”的光辉历程。
《五星红旗》融入“红色基因”,接地气,故事性强,便于传唱
“瓯江水”“江南儿女”“瑞安师范学校”……歌剧展现了一幅幅富有温州元素的生活场景,从参加学生运动,到接触到革命,认识中国共产党,到完成党的使命“绘制国旗”图案,“曾联松”成长的历程与“国旗”的诞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五角星”“红色”等元素都曾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烙印。而年轻一代恰恰缺失了对这些革命事迹的了解与认识。
《五星红旗》不能仅仅在剧院“飘扬”
“别忘了!”歌剧借烈士“麦西先生”之口,革命后继者曾联松响亮地回答“我们一定牢记”传承革命遗志,同时揭示了歌剧创作的初衷。“一寸国土一寸血”,歌剧通过“曾联松”“麦西先生”“余红霞”“黄大明”“项佩瑜”等革命先烈和先辈们的舞台形象塑造,让我们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他们矢志不渝的奋斗争取来的。
艺术的“声音”需要放大与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更广泛的宣传,才能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红色记忆”。人民艺术为人民,《五星红旗》不能仅仅在剧院“飘扬”,可以走向学校,走向社区。
相关链接:http://m.wzrbw.cmstop.cn/p/108558.html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