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以文学之名,相聚美丽浙江。
9月22日—25日,“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从义乌商贸城琳琅满目的全球化商品,到畲族山歌的余音绕梁,再到龙泉青瓷与宝剑的东方美学……几日的采风活动中,来自希腊、埃及、土耳其、马来西亚、韩国、尼泊尔、孟加拉等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与中国作家一起,走过浙江的绿水青山与文化古迹。
9月25日上午,中外作家齐聚千年通济堰畔,共同展开了一场中外文明的对话,以文学为切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浙江故事。
探索文化的厚度和文学的温度
近年来,一代又一代丽水文学“追梦人”在纸上、网上接力,尤其是网络文学和诗歌创作异军突起,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各种文学门类齐全的“文学丽军”。
丽水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林莉在致辞时特别提到了广受关注和好评的网络文学“丽水现象”。如今,丽水文学已成为映射城市文化发展新气象的一扇“视窗”。
“我们一直相信,文化的厚度和文学的温度,关系着一座城市发展的高度。”在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于会游看来,本次“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既是一场以文会友的秋日聚会,也是莲都展示瓯江山水文化的重要机会。
于会游表示,莲都有好山、好水、好风光,为文学和文化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进步,文学也是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和学者和评论、科幻、散文等不同领域的本土创作者共聚一堂,一定会更好助力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管平潮则谈到,浙江自古便是文化创新的沃土:从浙东唐诗之路的绵延诗意,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半部在浙江”的辉煌传奇。
管平潮说:“今天的浙江,我们既拥有麦家、余华、王旭烽、艾伟等传统文学大家构筑的‘文学新浙派’,也培育出领跑全国的网络作家群体,形成传统文学与类型文学双峰并峙的繁荣格局。我们共聚在浙江绿谷莲都,就是希望以中外文明对话的形式再次诠释浙江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密码。”
在地域写作中拓展文学的多面性
“执笔同行——文学如何承载、转化地域生态和文脉”文学对谈随后展开。在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丽水市作协主席鲁晓敏的主持下,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夏烈,文学评论家、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乌兰其木格与衢州市作协副主席周华诚结合自己的关注与创作进行交流与碰撞。
乌兰其木格结合近日的采风活动有感而发道:“穿行在浙江的不同城市,我们都能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地域风情,这也提示了所有写作者,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同质化、趋同化的今天,作家如何避免文学创作上的‘撞衫’?新东北、新南方、新北京等地域写作的崛起,恰好回应了这个时代命题。”
乌兰其木格表示,从地域和文学的生态出发,一定能拓展文学的多元面貌。同时,地域文学也要避免“文化观光客”的心态——如果要写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魂,不能匆匆而过,浅尝辄止。只有在一个地方沉浸下来,积累下来,才能真正写出一片土地的风土人情。
“从文学史的经验看来,中外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写作特征,那就是对于文学地理、文学故乡的书写。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这些富有辨识度和系统性的作家文学地理,保留了浓郁的地理文化、风俗、人物谱系和精神特点,也是创作和地域紧密衔接的叙事传统、文学密码。”
夏烈谈到,如果作家企图把地域人文生态融入自己的创作内部,则一定是“情动于中”,即在情感上认可地域人文是富有灵感的、是与自身血肉相连的部分。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才会在文学创作中出现细节、典型人物和美学氛围。
周华诚的“江南三书”对江南地区最具韵味的风土人情曾有过详细而精微地描写,并对非遗的书写有许多尝试。他认为,都市普遍化的生活自然而然会唤醒我们对地方性美好生活的回忆。
“当我们回到真正的生活中去,地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广阔的田野和一个个具体的人。”周华诚说道。
从美丽中国到世界写作
文学不仅记录我们脚下的大地,更是沟通中外的桥梁。
对谈的第二环节以“跨界融合——文学创作的国际化视野与他们眼中的美丽中国”为主题。
中国科幻作家宝树,希腊诗人、作家、演说家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埃及汉学家李暮全程参与了本次“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对此深有感触。
宝树表示,科幻小说最初是从国外引入的文体,它更侧重于文化中的共性,比如物理学规律、化学规律、自然生物学规律与文学的融合。但中国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会将中华民族的许多自身元素融入其中。
宝树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为例:“当世界即将毁灭,我们要把整个地球带着一起走。这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中国乡土情结的一个设定。所以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视角,文化之间的共享才能促进文学的繁荣。”
“当我们谈论中国时,我们谈论的是一段非凡的传奇。这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和哲学智慧,在浙江,我触摸到了灿烂的历史脉络,书画艺术、诗词瑰宝、龙泉宝剑,无一不述说着文明的辉煌。”
塔索斯热情洋溢地说,真正的文学并非凭空创造的,而是善于倾听历史的共鸣。
他表示,自己在上一部历史小说《两个世界的光芒》中,就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泉,这里既是青瓷之都,也是传说中越国宝剑的产地,书中不仅提到了越王勾践,更着墨于传奇铸剑师欧冶子。这本小说现已翻译成中文,将在明年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从尼罗河畔,到东海之滨。李暮坦言,在浙江的这段日子,自己不仅看到了美景,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份“把人放在心上”的温暖,是她理解中国的重要一课。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把中国故事传递到中东北非?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 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和埃及一样‘厚重又鲜活’的文明,也看到了能让不同文化心贴在一起的美丽。”在李暮看来,中国就像一幅画,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底色,但人们的温暖和善良是这幅画卷最美丽的色彩。
对谈活动最后,丽水市作协主席鲁晓敏引用了李白在浙江写下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的一句诗“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无论是跨越万里的义新欧班列,还是发源于丽水,汇入苍茫大海的瓯江,在浙江这块沃土上,文明的交流永不停歇,也必然带来文学的激荡与喷薄。
相关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59304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