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03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首次就“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论证。2005年去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考察结束后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中进行了更为系统、全面的阐释,后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一科学判断之后,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从中国知网数据来看,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2015年到现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得到深化,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纵览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创新、哲学意蕴与实践意义、实践途径与转化机制等等。虽然很多学者进行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的解读,分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生态整体观念、绿色发展理念等,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共产党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最新认识, 是发展和保护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则”,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的理念”。虽然也有学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判断的原初语境中分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关系要经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演进过程,但并没有深刻挖掘出在这个递嬗过程中所实现的认识论飞跃。这种飞跃体现在“两座山”的关系历史论、价值排序论、相互转化论三个维度的认识变革。
一、“两座山”的喻体与本体的澄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熟知的话语,但“‘熟知’并非就是‘真知’,正是在‘熟知’中隐含着‘无知’。”基于此,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进行一个内涵的廓清还是有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阐释清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本体内涵,首先要了解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既是一种表达方式,同时比喻又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让人们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回到主题,从整体上来看,“绿水青山”是本体,“金山银山”是喻体,也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把“绿水青山”比喻成“金山银山”,用一个“是”字构成了“隐喻”。问题就复杂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各自又有其喻意。我们不能机械地把“绿水青山”简单地理解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把“金山银山”简单地理解为遍地黄金、金玉满堂。毕竟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因此,“绿水青山”在这里“只是个形象化的说法,指的是具有一定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当然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指没有被人为破坏的环境。“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山银山”也只能是形象的说法,指一定数量的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或者经济价值。可见,无论是“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又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喻体,而不是本体自身。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本质上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即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两座山”关系认识的历史递嬗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人的身体”。也就是说人直接地依靠自然界存活,如果没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但由于自然界并不能直接地适应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伴随人自身始终的永恒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中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其中内含了人类对于“两座山”关系认识的历史递嬗。
其一,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阶段
当人类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就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人与自然的这种狭隘的关系决定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社会“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人类维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向自然进军,人类开始从“匍匐于自然脚下”向“自然的主人”转变,人们开始征服自然。自此,自然界不再具有神圣意义,“绿水青山”不再具有诗情画意,人与“绿水青山”之间的“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人和自然界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绿水青山”成为没有任何“美和独特性”而只有“商业价值”的矿物,即异化为转换“金山银山”的资源库。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而一味索取,人们在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中创造了一个“庞大商品堆积”的世界。
其二,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阶段
当人类在支配自然界、征服自然界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当“我们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时候,我们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不仅让我们无法继续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无法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反过来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一方面,直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无法继续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为了改善环境,可能以前取得的物质财富又被消耗掉了,甚至不足以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因为很多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当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环境的代价甚至是健康安全的代价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是人们“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空间场所和材料,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人们开始保护生态环境,从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认识转变。
其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阶段
当我们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个生态优势并且这种生态优势本身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发展经济中把破坏的环境修复,而是在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这是一种从被动“保护环境”到主动“维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的自觉。在上一个阶段,人们意识中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金山银山”,排在第二位的才是“绿水青山”。在这种自觉的生态意识中,“绿水青山”即使没有实现“金山银山”的转变,“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就是“金山银山”,而且这种转变是在维持“绿水青山”不被破坏、不变质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时候人们才实现了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转变。
三、“两座山”价值排序的深刻变革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不仅实现了对“两座山”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还实现了价值排序的深刻变革。因为这种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而这种对事实认识的递嬗,也就决定了这种价值排序的深刻变革。
其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进入了农业文明之后,一方面人们改造自然能力变强,人们开垦出大量的农田,进行农业、畜牧业的耕作,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人们依然生活在自然的神圣化中,虽然人们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生活在“自然宗教”中,但是自然没有被完全祛魅,人们更多地相信天主宰着人的命运,寄期望于风调雨顺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因此农业文明时代一方面人们要努力改造自然以获得“金山银山”,另外一方面又怀着敬畏自然的心态,认为不能随意破坏自然,而是要顺应自然。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在人们的价值判断中是同等重要的。当然我们还在强调这种意识的产生是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并不是一种生态自觉的状态。
其二,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也就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之下,整个自然变成了“有用物”,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只有能够变成“金山银山”,这种存在物才是有价值的存在物。在人们的价值判断中“金山银山”才是第一位的,“绿水青山”已经变成了“金山银山”的奴隶。如果一种存在物或者一个人不能为资本增殖服务,这种存在物或者这个人就没有价值,就没有意义。如果“绿水青山”不能变成“金山银山”或者“绿水青山”不能为“金山银山”提供增殖服务,那么“绿水青山”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在资本逻辑中,当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才开始保护环境,进入所谓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但是在价值排序上依然是“金山银山”是第一位,他们所谓的“又要绿水青山”不过是用破坏“绿水青山”所获得的“金山银山”来反哺“绿水青山”,妄图来维持“绿水青山”而不断地获得“金山银山”,目的依然是“金山银山”。当人们面对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时,开始反思以“绿水青山”服务于“金山银山”的价值判断,开始重思“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其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人们认识到“绿水青山”之根本性的地位,重新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做了平等的价值定位。如果说当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极端的矛盾,人们开始转向“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没有“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不过是断了子孙的路,而只要有“绿水青山”在,人们就不怕没有“金山银山”。
虽然在农业文明中人们坚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同等重要的价值判断,但是这种价值判断是基于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作出的,也就是从否定开始的肯定,如果我们破坏自然就无法获得维持生存的“金山银山”,因此我们必须保护自然。一旦人们具备了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能力,必然有进入“宁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冲动。但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建构起来的平等地位,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基础上的,是从肯定开始的肯定,这才是生态自觉后的真正平等关系。
四、“两座山”转化机制的辩证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还涉及到“两座山”的转化关系,实现了“两座山”辩证转化的认识发展。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认为顺应神圣自然是我们获得生存发展物质条件的基础。例如,在中国古代我们认为自然环境是天赐的,人不能和天作对,也就不能随意改变自然环境,只能顺应自然,祈求天的保佑。在西方认为自然界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人不能研究自然界,研究自然界是对上帝的亵渎。当人们不去研究自然界的时候,人们也就只能顺应自然界。
在工业文明时代,当自然的神圣形象被不断地消解,人们把自然界异化为获得“金山银山”的手段和资源库。在这种异化中,是单向度的转化,即“绿水青山”不断地被转化为“金山银山”,人们的“金山银山”在不断地变大,“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日益腐败的自然界”。这种单向度的转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矛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依存。没有“绿水青山”就不可能有“金山银山”,没有“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对人也没有意义。我们不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可以相互转化。“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获得“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如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途径获得“金山银山”。绝对不能脱离了经济发展来讲生态保护,因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金山银山”也能转化为“绿水青山”,人们获得了足够的物质财富,有了足够的能力之后,人们可以把这些财富和能力用于“绿水青山”的培育,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生态需要,从而成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条件。在这种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到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认识上,在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中推进了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认识,实现了认识论的飞跃,构成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
作者:
赵光辉,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术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冯仁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文化工作研究。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lSOv4JCiy2ubWyZbYI_Gw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