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教师心中两本书
做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匠,突然接到约稿电话,要求谈谈教学理念和心得体会,说说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观点和看法,一时觉得无处入手,无从下笔。想到我去年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第二期《教学工作坊》做过题为“教师心中两本书”的同仁交流,再次向大家做以汇报。 教师心中两本书,一本是教书,一本是读书。 我没有很高的觉悟,只觉得教书是个良心活儿。其实良心不是对得起别人,更多是对得起自己,很自私地寻求自我心理平衡而已。人们历来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将“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形象化身,全社会都可以浮躁地随波逐流,唯独期待人民教师守住心灵的“绿洲”,哪怕是剩下很小很小的一块。我认为,无论师德地位有多高,师德意义有多重,最终的价值都在于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将师德力量作用于每一个学生,正如有人形容的,医德十日之间见生死,官德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百年之间见盛衰。 教师凭良心教书,前提是用心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半径自然因人而异,但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至少要读好教科、课外、时政、乡土和学生等五本书。读透教科之书给学生提供纯正的养料,读广课外之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养料,读勤时政之书给学生提供新鲜的养料,读熟乡土之书给学生提供原生的养料,读懂学生之书给学生提供可口的养料。 读透中学、本科、考研三个阶段的教科书给学生提供纯正的知识养料。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信息重复输入更是学习之大忌。如何规避大学政治课的内容和中学之间的框架重叠和内容重复,使之有机地嫁接和延伸,教师起码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中学政治教材的版本、大纲及具体内容,还要拥有几位在中学任教政治的朋友,经常交流中学政治的变迁和走向。承上要阅读中学教材,启下就要了解考研政治复习教材,将其适度植入本科教学,为学生考研深造奠定基础,获得一举多得的课堂效益。当下的公共政治课堂,学生不拿教材,不做笔记几乎普遍现象,那么教师要驾驭教学,驾驭课堂,更需要驾驭教材,张弛有度地对本科教材进行重组和重构,梳理碎片化的知识,重塑系统化的秩序,填充教材断层,修补教材瑕疵,给学生点、面、线交织融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读熟温州这本乡土之“书”给学生提供原生的知识养料。蔡袁强校长说过我们温大教师要吃温州的饭,干温州的活,说温州的话。温州是市场经济的范本,是一部鲜活的改革教科书,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走近“温州人”,阅读“温州”这本书,汲取地域精神养料,接上地气,聚了人气,才有生气。 温州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养育了“温州人”这一特殊的文化族群,他们重情尚义,笃系宗亲,嗅觉敏锐,精明实干。“温州人”三个字成为个性十足的文化符号,构成一个纷繁复杂的矛盾综合体:自恋又好学,硬气又善良,时尚又原始,务实又务虚,关系又契约,功利又仗义,抱团又独立,数学又文学,创新又传统。作为一名客籍教师,我很渴望了解“温州故事”背后的“故事”,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温州的机关、企业、部队、农村、街道、社区。执笔起草《温商宣言》并为首期全国异地温州商会会长班开设专题讲座,更多获悉了温州商人的原生状态。温大始祖黄溯初、国旗之父曾联松、科学楷模谷超豪等温籍学人一一走进我的课堂,丰满的乡土人物,丰富了教学内容,丰收了学生收获。当然“温州”这本厚墩墩的教科书,对我而言,刚才掀开扉页。 读懂学生之“书”给学生提供可口的知识养料。多年的讲台生涯,一直感觉比较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但进入“大v”当道的微时代,完全读懂80后、90后“版本”的这本“书”还真比较难。我尝试着贴近他们,适应他们。其实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不是学生适应老师,而更多的是老师适应学生,当然适应不是无休止的让步,对学生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永远是老师的基本职责。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坚守与转轨。十分认同有学者关于“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的教育观。大学是精神的殿堂,科学教育让学生求真,人文教育让学生求善,艺术教育让学生求美,在学生的心灵播撒精神的种子。那么,究竟把超级自我、个性张扬的新生代培育成什么样的精神长相?个人认为虽然目前中国教育界还在各抒己见与共识达成的讨论中,还在旧轨已破与新轨未立的纠结中,但有一点需要坚守的,那就是大学精神的本质,一定不是让学生变得更加深奥更加精明,而是复苏学生多年被应试教育磨损的那些天性和天真。唯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尽地去追问科学之道,那些“成熟”的人永远在说存在的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不必去追究,不必去改变。“敢为人先,求学问是”的温大校训激励我们去探究,去改变,去创造。政治课的原则之一是“宣传有纪律,学术无禁区”,要鼓励学生发扬“三不”精神——不唯师,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书,不是不读书,而是要潜心读书,横扫温大图书馆,在大学黄金时代增加终生保值的含金量,积累有效学识,坚守独立人格,培养思辨能力,塑造人文情怀,寻觅自我兴致,培植起终生关照的学术生长点。 其次是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互联网带来知识信息的铺天盖地,打破了知识代际传承的传统模式,面对一群“数字原住民”,一支教鞭挥舞一堂课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讲台一个教师的独角戏也日益落幕,不经意间教师的角色已经由主演转变为导演,学生不再永远坐在观众席和听众席,他们登上讲坛挥斥方遒,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由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换,既要实质性地全面提升整体素养,又要平和地放下身段,走出心底“师道尊严”的潜意识,真诚面对并接受师徒间的“文化反哺”。 再次是教学方式的探索与转变。讨论式、辩论式、讲座式、交互式、情景式、专题式、调研式等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方式的探索,满足了新生代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专题调研的开展和小型论文的撰写,开启了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问心路,学术思考、田野调查和著述行文的初练,可能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伴随教学方式由单一到多元的立体变迁,教学场所也在交替转场和不断扩充。春暖花开季节以“春风进校园”为题、秋高气爽之时以“收获在温大”为题的校园文化调研,使学子们的脚步踏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目光丈量着母校的前世今生,他们以独特的审美和时尚的手法,记录了校园的水、石、树、花、桥、路、亭、湖、雕、堂、馆,如步青路、溯初亭、明心湖、育英大礼堂、校史馆及校门雕塑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壮丽的人文景观,给在校生这一最活跃的校园文化符号留下了最真实的校园记忆。有同学说,做过《温州大学路牌文化》课题,再看学校的一草一木感觉都不一样了。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内到校外,走近社会,亲近民众,课堂边际不断扩展,学子心态日趋开放。他们以更加谦恭的目光阅读“温州”这本书:民营企业现场教学、“创二代”现身说法、“红日亭”实地考察、“绿眼睛”对面交流、撰文参与温州慈善研讨会、以市民身份旁听温州市“两会”等,学生在色彩斑斓的社会课堂中,在丰富多彩的心理交往中,增长了见识,历练了胆识,动脑、动笔、动手、动口,全方位地调度了学习激情,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享受着快乐学习。
(温州大学报 2013年10月15日 第127期)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