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从“星空”、“道德法则”到师德 □本期作者:陈安金(校党委委员、研究生部主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博士)
伟大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处留给我们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很少有人读到这段话时不被它打动心弦。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虽然这两个世界都与我的存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就有形的感觉世界而言,我们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只不过是自然无穷无尽的因果锁链上的一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家园——地球——不过是沧海一粟,一颗无足轻重的沙尘,我们自己则是活动于这粒沙尘上的微不足道的渺小生物。然而就那无形的理智世界而言,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这样一个超感觉世界向我们表明,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理性存在者,而作为理智世界中的一员就无限地提高了他作为人格、理智的地位和价值。在人格中,道德法则的自律性呈现出某种独立于动物性、乃至独立于全部感觉世界的生存方式,它表明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具有自己为自己立法,完全由其自身决定自己存在的真正的自由。当他遵从道德法则行动的时候,他就摆脱了仅仅作为一个“物件”的他律地位,而具有了超越于一切自然存在物之上、不受自然限制的自由和尊严。当然,我们不可能从认识上来确证这个理智世界的实在性,但是在实践领域它至少可以通过道德法则所引出的“至善”而推导出来,而且这个终结目的决不仅限于今生今世的条件与界限,它使我的存在指向永恒。 实际上,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因为它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人以渺小有限的身躯,竟然胆敢与宇宙自然法则抗衡,不顾自然的限制,响应理性“应该”的号召,遵循道德法则而行动,因此惟有人才有尊严,遵循“心中的道德法则”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值得自豪最崇高的情操。 对广大教师来讲,仰望“星空”和依循“心中的道德法则”就不仅仅是一种哲理的遐思,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崇高完满的理性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行为、脚踏实地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灵魂,她是一个教师的精神支柱,是把教师与学生真正融合为一体的精神纽带。师德贯穿于一切具体教学活动过程,永恒存在于整个人类教育事业中。对于一个理性的人而言,没有人之德,则不成其为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没有师之德,则譬如人之没有魂灵,不配称教师,也不配称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方包含情感的空间。教师应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理想的角度,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以下四字:即品、智、能、表。 所谓品是指师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只有在有品德的人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睿智和理性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作用。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品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品德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品德重要。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师必须具有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要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勤于育人;要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如此才能肩负起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艰巨而又重大的责任。 所谓智是指师智。现代教师的职业境界也必须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还要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成果。如此才能做一名真正合格的 “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所谓能是指师能。“能师”乃是教师的专业境界,所谓为术业之学,闻道在先,术业专攻。现代教师必须要有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培养结合起来。要有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研究;教学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要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做一名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学记》言:“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所谓 “投人以鱼,不如授予渔”,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那就是作为教师,很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当今时代的教师,这一任务显得更为紧迫。 所谓表是指师表。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所谓 “身正为范”,诚也!教师人格的力量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甚至终生的影响。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好教师,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中的表率和楷模。反之,如果教师思想品德上存在突出的缺陷,则会给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所谓 “误人子弟”,不仅是指传授知识的错误或陈旧,更严重的是使纯洁的青年学生在品德、作风养成过程中被误导和玷污。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且也间接影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培根说: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的,如果每一位教师除了外在的形象美,更拥有良好的师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优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感染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学生,那我们的学生将沐浴在师德无限魅力的阳光雨露中健康地、快乐地成长,教师也能在师德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师德的魅力是无穷的,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学习和成长道路时,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那些给我们人生启发,以自己实际行动照亮我们生命道路的老师。 “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致全国广大教师慰问信中的一段话,谨以为结语。 (温州大学报 2013年12月30日 第133期)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