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贯彻落实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牢牢抓住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建好建强党支部,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学校将2018年确定为“党支部建设年”。学校官网特辟“党支部建设年”专栏,下设“动态”“采撷”“践悟”等子栏目,持续报道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支部建设工作动态,选登党员干部及师生群众干在实处的学思践悟等。
习近平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长 郑信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正是基于对青年特点、社会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成长成才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我国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和战略使命的深刻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在实践中的深刻领悟,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了有着优良的理论品格和个人特色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尤其是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加速转型条件下有效推进和改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宝贵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夕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也指出,要教育青年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习近平非常重视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所强调的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的青年教育观就彰显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逻辑;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中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四个相统一”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光芒。
习近平非常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对世情国情党情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也同样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逻辑。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深刻把握当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高校教书育人规律,教育和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出发,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事、新时、新势,来把握对当代青年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的责任与使命;要从人性、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更要从当代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阶段特征、时代特征、个性特征和矛盾特征的视角发现与把握青年成长变与不变的规律,继而站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调动和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青年学生共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
除了哲学思维之外,习近平还非常重视并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并运用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习近平一直强调要善于从大局看问题,了解事物发展方向和趋势,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习近平对青年的重视,正是基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的战略认识,而教育是国之根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不是认同马克思主义,有没有树立理想信念,会不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关系到青年一代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的战略问题。
习近平的系统思维建立在他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准确把握基础上,表现在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宏阔的事业发展布局与系统工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由工作对象、目标、任务、内容、原则、手段、机制、队伍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改革创新的根本动力等系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世情国情党情系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从党委领导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等不同层面协同推进;从内容、教材、方法等供给侧,学生、教师等需求侧,责任履行、制度完善、阵地管理、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等管理侧等进行系统评估。坚持在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育人过程中实现统筹兼顾、协同耦合、开放包容。
另外,习近平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要从“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维;主张做好最坏准备、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底线思维;反对“以原则应对具体”,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强调“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一一回应,具体解决”的精准思维等,都为今后进一步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方法
习近平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并强调联系实际做好理论宣讲工作。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更具有“习式风格”的具体方法表现为读书学习法、调查研究法、文化熏染法、叙事比兴法、舆论宣传法、心理疏导法等。
以调查研究为例,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密切与青年学生联系的重要途径。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大力倡导并实践的“四下基层”,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欢迎。习近平对调查研究的要求可概括为“准确”“全面”“深入”,“准确”指的是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明确调查目的,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随机性和安排性调查研究相结合,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全面”是指要对不同区域、对象、内容、信息进行多层次的调查,并且要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渠道;“深入”指的是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要用足够的时间来身入心入,并对调查所得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只有真正用好调查研究,才能贴近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习近平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他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耻辱、辨是非。”在《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中,体现了习近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熟识和灵活应用。2014年“五∙四”青年节他与北京大学师生们的座谈讲话大篇幅地引用了古训古语;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再次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又是大量引用了经典名句。这些典故名句是五千年中华文化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寓意深邃、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既具有启迪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青年学子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习近平不仅善于用典,也善用叙事比兴,浅显易懂地讲清道理,迅速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以极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听者同频共振、凝聚共识。例如,他用陈望道蘸墨吃粽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告诉人们信仰的味道和力量,用“扣扣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比喻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用“缺钙”“软骨病”比喻理想信念缺失;用“撸起袖子”表达干事的决心;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表达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强调提升基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习近平注重树立典型、正面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先后对航空英模罗阳、殉职县长兰辉、勇闯深海的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好法官邹碧华、新愚公李保国、心系群众的县委书记廖俊波、科技报国的黄大年等典型榜样做出批示,号召学习。他强调把握好宣传的时机、效果和适度性,更要讲究深入实际、贴近群众,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创新宣传方式,把枯燥的思想政治知识等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的方式表现出来,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习近平强调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尤其要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将并让它释放最大“正能量”;要高度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及时挖掘网络思政素材,鉴别分类网络思想舆情,熟练掌握网络沟通艺术,有效回应网络思想动态,快速构建网络主流舆论。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喻人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喻事之“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表达他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的推崇。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方法总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势而变化,但滴水穿石的精神,则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沉下心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一点一滴走近青年,一点一滴取得成效。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