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人物名片
叶苗,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硕导、院长,温州大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学术专著《应用翻译的语用观研究》,在《中国翻译》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曾获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优秀翻译工作者等荣誉。
叶苗:译出特色,让瓯越文化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10月19日,浙江省首份地市级双语杂志《IN WENZHOU》在温州首发,成为向世界展示和交流温州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IN WENZHOU》杂志的英文翻译工作,由温州大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担,中心负责人、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叶苗在首发仪式上受聘成为温州市国际传播专家智库成员。她将带领团队以国际流行的语言传播温州文化、中国文化。近日,记者采访叶苗教授,听她讲述翻译背后的故事。
一拍即合达成杂志翻译协议
作为一名专业的学者、译者,叶苗已经跟英语打交道数十年。198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外语系,开始在英语语言文学领域深耕。大学毕业后,她进入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工作,从此走上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并一直坚持到了30多年后的今天。其间,她获得华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也曾前往美国林菲尔德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9年,温州大学成立翻译研究所,叶苗出任所长。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该翻译所顺应历史潮流,转设为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由叶苗继续担任负责人。“从教多年,我一直都在翻译与国际传播领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温州是改革开放先行区,是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温州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叶苗表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翻译则是贯通中西、联结世界的行为,新形势下的温州需要越来越多专业的翻译人才与国际传播人才为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提供驱动力。
温州大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着《IN WENZHOU》双语杂志英文的翻译、校审等工作,在杂志的编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中心是如何与这本杂志成功“联姻”的?叶苗介绍了具体经过:“《IN WENZHOU》杂志是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府外事办、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我们团队从2012年开始一直负责温州市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汉英翻译的工作,与市外事办保持着频繁的互动与往来。双语杂志翻译工作量大,且需要专业的翻译人才,外事办在今年暑假联系上我,问我们是否愿意承担杂志的翻译任务。我们团队正在努力建设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专业平台,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不到一个星期就达成了协议。”
英文翻译运用7种变译技能
《IN WENZHOU》杂志英文部分的翻译,工作量大、时间较急,温大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合理分工、准确翻译?叶苗告诉记者,他们中心有效整合校内外专业人力资源,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翻译精英,包括已经退休的温州市唯一翻译高级职称(译审)朱植德老师,以及一批教授、副教授、年轻博士和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有丰富经验的翻译从业人员。团队内部有着完整、成熟的翻译流程,叶苗、朱植德两位专家译者负责审译,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作战,确保高质量完成双语杂志的翻译。
在《IN WENZHOU》首发仪式上,叶苗被聘为温州市国际传播专家智库,并作代表发言
翻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叶苗透露,翻译往往需要“随机应变”。“翻译前,我们要做文本类型分析,要明确是信息型、表情型还是呼唤型文本,政府门户网站的新闻和《IN WENZHOU》杂志的大多数文本都属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我们做的是应用翻译,而不是文学翻译,对遣词造句的要求没有诗歌和散文那么高。”叶苗进一步介绍,由于稿件内容是介绍温州的人文、地理、历史、民俗、传统等地域文化内容,有些表达不容易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也即变译技能——增、减、编、述、缩并、改7种方法,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
为了方便记者理解,叶苗列举了其中一个具体的例子。首期《IN WENZHOU》杂志中有一篇题为《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温州的“金名片”》的稿件,其中提到“千百年的人文滋养与积淀,赋予了温州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文璀璨,是享有盛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文习惯以虚为主,如使用“千百年”等词语,叶苗则在英语译文里增加了温州的建城时间(公元323年),让国外读者更加准确获取信息;针对“享有盛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表述,叶苗查到2016年国务院批文同意将温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信息,随后对原文内容进行增补、增译。
“这样翻译,可以给国外读者更加确切的信息,加深他们对温州的印象和好感。实际上,我们是在用英文译写,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有时候甚至对整个段落进行调整,只要是忠实于原作者意图和温州实际情况,更好契合英语表达习惯和英语读者认知语境的就行。”叶苗说。
更好凸显区域文化特色
对于长句或段落的翻译,译者尚可以前后调整、适当增减,而短句或某些固定词组的翻译,则更加考验译者的翻译水平。在这方面,叶苗有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杂志中稿件的标题非常重要,这正是翻译的一大难点。我觉得,标题首先要能反映主题,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还要尽量鲜活、生动、简练、吸人眼球。”叶苗举例说,有一篇报道的标题为《瓯窑的那些事儿》,初译者译的是“About Ou Kiln”,她认为这样的标题没有错,但缺乏文采和寓意,整篇报道其实是在讲述瓯窑的兴衰史,所以题目最终确定为“Ou Kiln:From Boom to Bust”,如果翻译回中文,便是“瓯窑:由盛到衰”这个意思。
另一个标题的翻译,也让叶苗至今印象深刻。看到《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温州的“金名片”》这个标题后,叶苗心里犯了嘀咕:“中国人很喜欢用‘金名片’这个词,甚至有点滥用了,直译为英文并不妥当。英语里多用‘Icon’指代偶像、代表,可以引申为重要的、标志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标题译为‘Wuma Street,Icon of Wenzhou’s History & Culture’。”
在叶苗看来,想要翻译好《IN WENZHOU》中的稿件,就要翻译出温州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这就需要译者有温州人的情怀,且对温州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较为准确的认知。今年1月,在征集温州文旅宣传口号“诗画山水 温润之州”的英文时,温州市外文学会讨论激烈,先后有十多个译文版本出现,经专家讨论、网络投票,最后确定的版本正是叶苗的翻译:“Wenzhou,poetic wonderland”。“这个翻译考虑到温州是中国山水诗发源地,美如仙境的地方,且‘wonder’这个词还有‘奇迹’的意思,因为温州是创新创业的热土、见证奇迹的地方,英文翻译与中文相互映衬、彼此暗含,很好地诠释了温州特色。”叶苗解释了自己的翻译构思。
助力瓯越文化走出国门
让记者感到好奇的是,已从事翻译工作30多年的叶苗,却在采访中直呼“越来越不敢翻译了”。
“我从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时开始做翻译,一直对翻译工作怀有敬畏之心,不敢轻易为之,因为它真的很不容易。在如今人人可译、处处皆译的人工智能翻译时代,或许有多达90%的内容可以通过翻译软件轻松实现,但恰恰是那剩余10%的内容翻译,就像奢侈品超出实用的增值部分一样,才是我们译者需要花费绝大部分精力去打磨、推敲的。”叶苗坦言,翻译是外语学习者最综合、最全面的一项技能,由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很大,不是每一个中文词汇和中文表达都能在英文中直接找到现成的对等词语或相似表达,这就需要译者兼顾“信、达、雅”的翻译高标准,力争在目的语中找到最自然、最接近的表达。
2021年6月,叶苗为温大师生作讲座《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外译探析》
叶苗还认为,译者需要具备服务意识,要甘于奉献——翻译是语言服务行业,不能坚持自我,而是要服从受众,中译英就是要服从英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只有服从了受众的表达习惯,才能明确所指,引导他们产生与原文读者一致的信息反应。
《IN WENZHOU》第二期即将进入前期采访、写稿阶段,叶苗所带领的温州大学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也随时准备着投身翻译工作。对于如何更好地完善翻译,向世界传播温州文化,叶苗有着不少期盼:“上世纪我们更多的是外译内,‘翻译世界’让中国人了解世界。比如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就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现在,我们每一位外语人都在努力‘翻译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命。温州翻译人一定要敢于担当、胸怀家乡、融通中外、甘于奉献,努力‘讲好温州故事,传播好温州声音’,助力瓯越文化向国际传播。”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gcL1w2mPeOQ4VWeuVxUWw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