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州大学师生线上线下学习讲话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情况畅谈感想。师生们纷纷表示,要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向家伟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5·28”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活跃在创新第一线的科技人员的鼓励、鞭策与无限关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要求让人热血沸腾;关于科技项目立项方面的“英雄不论出处”的制度设计使人如沐春风;关于创新人才评价方面“立新标”的科学规则,给想干事且能干事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当先的机会。只有每位科技工作者最终干成各自领域内的“小事”,才能最终汇聚成国家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大事”。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促使自己以科学之精神,不断向专业领域——工业制造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进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处处长 廖志勇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高端产业、疫情防控、民生科技和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实现的新跨越和新突破以及科技成果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同时深感重任在肩。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作为科技管理部门,我们必须要以创新的制度和机制激发各类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引导、保障科技人员以更加持久的时间投身于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作为地方高校,我们要强化地方、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化材学院副院长 金辉乐研究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倍感振奋。我们党始终把科技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核心地位。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从新材料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带领团队作出重大突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生环学院副院长 马增岭教授: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科技事业,我国的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区域需求和地方特色,积极应对挑战,靠质量立校、特色取胜。温州大学生态学学科正是在学校明确办学定位、秉持错位发展、重视人才质量、彰显发展特色的理念下发展起来的优势特色学科,该学科以水环境生态修复为特色,在蓝藻水华处理技术和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领域形成优势,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蓝藻难处理问题提供了温大方案。
数理学院副院长 何林李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科技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既肯定了我国近年来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同时指出了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他还特别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一线的科研人员备受鼓舞。作为一名数理基础学科的高校教师,一定要将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发挥数理的基础作用和优势特色,努力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化材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李文艳:百年变局前所未有,科技创新正当时!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也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展宏图。然而,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身为科研人员,势必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争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化材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周中超: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倍感振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变量,当前我国面临着许多“卡脖子”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然而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技术买不来,只有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卡脖子”难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根本上保证国家、人民利益。作为一名化材专业学生,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作为一名立志从事科研事业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机电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19级机械工程研究生 姚旭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倍感自豪、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更加感受到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使命与担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应当向更深更艰的领域前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
研究生会执行主席、19数研傅天添: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8日的“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感触颇深。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既要扎实深入基础研究,又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既要专注材料领域的核心问题,又要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们开展交流合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瞄准世界前沿方向做好数学科研,并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生环学院19环境工程研究生 连静雯: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正因如此才激励着我们不断砥砺前行。作为在校研究生,我们应当珍惜宝贵时间,培养科研能力,努力向袁隆平、吴孟超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学习,胸怀祖国、勇于创新、顽强拼搏,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带进万千百姓家,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