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商报讯(记者 章瑚)23日晚上八点,身在德国柏林的著名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通过互联网出现在镜头前,与大家聊自己写作的经历、聊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这一场“云端”交流,也是温州大学第四届文学周活动的闭幕式活动,吸引了500多文学爱好者参与收看和交流。
从10月19日晚上开始,随着《江南》杂志主编、温籍知名作家钟求是在温州大学人文楼进行讲座开始,为期一周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第四届文学周开来了序幕。此次文学周采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以“以读攻毒”为主线,聚合全球知名学者、华文作家参与活动,实现网络同步互动,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文学爱好者参与。
近年来,温州的文学现象已经成为国内文学界和研究界关注焦点。早在2010年,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李敬泽提出“文学的温州现象”。随后,在2016年,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就有文学评论家发出“温州不仅有经济模式,也有文学现象”的感叹。当时,以张翎、陈河为代表的温籍海外作家,和温州本土的王手、吴玄、钟求是、东君、哲贵等一批作家,以“温州作家群”的形态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温州大学作为本土院校,该校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博工作也已进入最后冲刺环节。据悉,人文学院长设课题,专题研究温籍作家群,并取得一定成果。
“疫情之下每一个人的生与死也同样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表示,他希望文学周能让学生和文学爱好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到文学的丰富与痛苦,也享受到生命沉醉的快乐。
>>>部分精彩活动回顾
作家钟求是讲《小说世界的构建》
钟求是:《江南杂志》主编、温籍知名作家钟求是带来了以“小说世界的构建”为主题的讲座。
钟求是介绍了搭建小说世界的四个维度——故乡、死亡、爱情与困境。他以自身的阅历告诉大家,每一位作家都要具有野心,用野心完成一部压得住岁月的作品,把内心撕开,亮出文学血淋淋的一面;要克服写作上的难点,突破时间上的限制,把握好写作的分寸,并不断追求还原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真实生活;要用自身的天性、阅读史以及对生命的态度为写作准备一次华丽的埋伏,“让埋伏在岁月中的人物,在对的时间,跳出来,与我们迎面相遇”。
云端论坛讨论“文学中的瘟疫书写”
知名华裔女作家、《余震》作者张翎,著名华人作家、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以及"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获得者陈河,温大驻校作家、《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以及郁达夫短篇小说奖获得者东君,以及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史研究的周小兵博士,共同探讨文学与瘟疫的关系。
四位嘉宾分别就古今中外文学中瘟疫的呈现展开议题。张翎谈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托马斯·曼的《魔山》,认为瘟疫只是一个载体,其目的是将人类外在的灾难和内心的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书写的是世道人心。陈河则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见闻,认为瘟疫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是植根于人类意识深处的噩梦。东君在提及自己在疫情期间上的两堂课时,表示鲁迅从《在酒楼上》、张爱玲从《花凋》里,都认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今天发生的事从前也发生过。周小兵在追溯历史的时候,从汉代的《风俗通》到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再到明代《水浒传》,引经据典,将瘟疫与文学的前世今生做了一次简单的梳理。
作家们结合2003年的SARS和当下的新冠疫情,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东君表示,“外头热闹心里却十分安静,外面安静了心里头到闹热了”,疫情期间看着空无一人的街道心里愁绪纷乱,有对亲朋好友的牵挂,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如何也静不下来。
本次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云端论坛,讲述的不仅仅是对瘟疫与文学关系的思考,实质上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相信也能够给听众和嘉宾们带来一次心灵上的启蒙。
中英双语诗歌朗读会
十余位活跃在国内诗坛的诗人,与学生一起,共赴充满诗意的听觉盛宴。
参与朗诵会的诗人有十月诗歌奖获得者池凌云、徐志摩微诗歌奖获得者谢健健、鲁藜诗歌奖获得者侯舒啸、诗人手格(诗集《且听风吟》作者)、诗人何乜(诗集《错别书》作者),诗人郑亚洪(中国作协委员、《音乐会见》等随笔集作者)、诗人余退(诗集《春天符》作者),以及在《诗刊》、《诗潮》多次发表作品的本土诗人郑仁光、陈云东等。
现场朗诵的诗作时而磅礴大气,奔放热情,时而含蓄隽永,温情倾诉。激情与温情的碰撞与融合,给在场的观众上演了一场彩绝伦的心灵流浪之旅。期间还有唱诗、吉他等的表演又为本次朗读会带来不一样的风采。
诗歌,是存于掌心的温度与情怀。本次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流浪诗歌中外双语诗会,让与会者与诗情撞了个满怀,在看似“流浪”的诗途上访求文脉的传承和体味诗意的流淌。
严歌苓作闭幕式讲座——《写着,因而记住》
严歌苓:《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天浴》、《梅兰芳》 等影视名作的原作者
严歌苓老师于1989年赴美,作为中国第五代移民,又嫁了一位白人丈夫,遭遇了很多的民族敌意。在初赴美的途中,她遇见了一位遭受拐卖后不得不沦落风尘的中国女子,但她宽容忍耐、麻木顺从,默默承受所有的罪孽和苦痛,于是也就有了小说《扶桑》。那么严歌苓的另一部小说《小姨多鹤》,写下的便是中华另外一种道——“仁”,她提到她自己远赴日本,采访那些曾经滞留在满洲里、历尽波折归国的日本遗民,看到了他们的家庭温暖。
交流会的最后,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者踊跃地将自己的问题打在公屏上,少则三两句,多则一二段。严歌苓老师认真地一一回答,如面对“如何训练文笔和文风”的问题,严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多写,要做生活中的聆听者,尽可能多读古文、诗词,这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相关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4281809_16498_wzsb.html?source=1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