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编者按】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而持久的冲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一批批“白衣天使”主动请缨站到一线,一支支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奔赴疫区,一个个“科研尖兵”与时间赛跑合作攻关,一群群基层干部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紧急行动,无数可爱的人民自觉居家执着守护,构筑起一道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疫情终将过去,阻击战必将打赢,但疫情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紧张和焦虑、赞歌和感动,而是反思与警醒、自信与责任……鉴于此,温州大学官网特开设“疫情观点”专栏,围绕“疫情大考带给我们的思考”主题刊发师生校友文章。
今日刊发我校商学院唐华副书记的理论文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高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高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唐华
疫情发生以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全国近400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以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校长联合发出倡议,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共同作为实现国家2035教育现代化规划的战略主题,并尽快融入教育全过程。倡议中还提到“大力挖掘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潜能”“广泛动员与激励青少年个人养成人文精神,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争做新一代生态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崭新教育,也是体现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要求的新型育人范式。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抓住疫情之后的教育契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大力培养生态新人,切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和实现高校的生态德育。
从现代文明演进的角度认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追溯生态文明的演进轨迹,现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是西方学者在反思人类发展进程中率先提出来的。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认为,“产生文明的时间,同人类全部历史的时间实在差得远。它仅仅只占人类全部时间的百分之二。”人类文明由原始社会发展而来,已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样两个发展阶段。到21世纪初,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信息化、智能化阶段。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危机已经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现代文明必将走向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现代文明。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共同出版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然而,仅从能源、技术、组织、制度等任何一个单一层面,都无法解决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一整体论的“宏观系统观点”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培养新一代生态公民,这为当代思政教育工作者指出了育人使命的新定位与新涵义。大学肩负着思想启蒙的历史责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大学责无旁贷要肩负起培育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也要由“专才”到“通才”,这个“专”指的是专业知识,“通”指的是生态文明导引下的“通识教育“和”贯通培养“,唯有如此高校才能真正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育人主阵地。
从绿色发展方式的维度推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庚子之年的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教训不可谓不沉痛。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来说却由于人类活动的减少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意大利威尼斯的水质开始变得清澈,近海出现海豚;南非开普敦市街头发现企鹅结伴逛街;印度的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中国的鄱阳湖和长江部分水域也频频出现江豚嬉戏玩闹的景象……一场灾难却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再联想到媒体之前报道的连烧数月至今没有完全扑灭的澳洲大火,因为冰川融化在漂移冰块上站立的绝望北极熊,被海洋垃圾绕颈窒息的海洋动物,大自然其实早已经对人类过度扩张的非理性发展方式发出了无声的抗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疫情之后痛定思痛,每位大学生是不是都该想一想我们能为这个世界更美好做点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境界。这场疫情也让中国所选择的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正确性与前瞻性一览无余。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论中早已蕴含了老祖宗源远流长的生存智慧。无论是孔夫子“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还是王阳明“大人者,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人心”,无不极为强调人应该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经济不能损害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可以说,无论是历史的传承还是现实的启示,疫情之后推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都刻不容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争做新一代生态公民,不仅有利于促进抗击病毒与战胜疫情目标的早日实现,而且更加关系到每个人可持续地健康生活,可持续地建成美丽中国。
从绿色温大建设的高度深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环保运动浪潮席卷全球,环境教育逐渐成为全球以及区域的热点议题。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提出了绿色学校的理念。1990年,国际上许多大学的领导人在法国Tuft大学Talloire校区召开了”大学在环境管理与永续发展的角色“国际研讨会,签署了塔罗礼宣言(Talloires Declaration)。2007年4月,美国、欧洲和日本的30多所著名大学参加了欧洲瑞士成立的可持续发展校园联盟。亚洲国家包括日本的京都大学、东京大学,韩国的延世大学、汉阳大学等都在积极开展绿色大学建设,这些大学通过理念创新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文化,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生态公民,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也为大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工大、北师大等高校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开始了绿色大学建设,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各方面和各环节。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发起,2019年3月底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温州大学成为首批成员单位。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教育先行、科技先行,努力为解决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决策支撑和技术服务。温州大学去年迈入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后,生态学确定为高峰发展学科,这为学校深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学科保障。如何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推进生态课程思政,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是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生态育人的新挑战。尽管国内高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区域间发展仍然不平衡,未来生态文明教育仍然面临很大挑战。浙江是“两山理论”发源地,温州是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温州大学发展战略绿色化转型可谓天时地利。朝着“‘锚定1357 奋进2020”的办学目标,整合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法学等多个优势学科,构建多方位、全周期、重实践、促创新的生态文明教育框架,将是绿色温大建设亟需达成的共识。
“两山论”提出15周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再次走访了湖州安吉,提出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的殷殷期望。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的生态文明思想,以抗击病毒战胜疫情与总结经验教训为重点,全方位开展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作者简介:唐华,温州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温州大学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