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校园>>菁菁校园>>正文
老树开花红满山 ——纪念我校退休教师林晓丹先生
作者: 来源: 编辑: 时间:2017-03-31 浏览:
■人物名片:
林晓丹,温州人,1925年出生。1956年开始在我校工作,教授素描、中国画等,并担任美术(科)教研组负责人。退休后,他积极从事绘画创作,发表了多幅画作,举办了多次画展,出版了数本有影响力的画集,在文化界享有盛誉。

林晓丹先生离世已经有三年多了,我早就想写点纪念他的文字。
   晓丹先生和我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同一年到我校工作的。他长我十多岁,我们教的课程不同,平时接触也不多。但时间长了,慢慢也互相了解了。那个年代自己解决住房比较困难,学校就为外地和本地缺房的教师提供大小不等的免租住房。六十年代我结婚的时候,借用一位老师的房间作婚房,晓丹先生的房间离我们的婚房很近。结婚当晚,他没有过来“吃喜糖”,第二天,他从门缝里塞进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幅国画小品,上面画着两颗带有枝叶的鲜果,一颗是桃子,一颗是石榴。这幅国画我和我妻子一直把它当作珍贵的结婚贺礼,保存了三十多年。到本世纪初,我们住上了比较像样的楼房,还把它装裱起来,挂在卧室里。
   退休以后,我和晓丹先生的接触倒比以前更多了一些。有一年秋天,退休协会组织大家去武夷山旅游,晓丹先生和我都参加了。山路走多了,他有些吃不消,说要借我的肩膀靠一靠,我说没问题,于是他就搭着我的肩膀上山。领队的年轻朋友看见了,马上跑过来接替我。在退休协会举办的多次集体活动中,我们也常常有机会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身体没有大病,只是听力有些减退。我们交谈时,他拿出一支笔一张纸,我一边说话,一边把一些重点词句写在纸上,两人之间的交流同样畅通无阻。
   晓丹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老,他是老有所为的模范人物。他热爱山水,壮年时广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而对故乡的雁荡山更是情有独钟。退休后,他拖着病弱的身躯,一头扎进雁荡山,住农家小屋,吃饮淡饭粗茶,历时三年,往返于温州和雁荡之间达五六十次之多,走遍雁荡的所有景点,画下一千多幅铅笔写生,三百多幅国画写生,并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历代名人题写的诗词碑文及民间传说,再经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构思,涂丹抹紫,终于完成一幅长六十一点六米、高四十八厘米的彩墨山水画巨卷。消息传开后,引起国内文化界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有关栏目作了报道,上海《文汇报》以《罕见的巨卷》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称赞其气势之雄伟,规模之宏大,为中国画史上所罕见。国内各大媒体也纷纷刊登评论和介绍文章,就连边远的新疆和海外报刊也有报道。温州到处山清水秀,许多景点都傍雁字为名,所以有南雁、西雁、中雁等别号。晓丹先生在创作雁荡山水巨卷的同时,也有多幅有关南雁、西雁、中雁的画作问世,得到文化界高度赞扬。晓丹先生创作的“四雁全家福”,是他留给故乡人民的一笔文化财富。
   记得在武夷山旅游时,晓丹先生曾告诉我,他准备花三年时间,把过去的资料加以整理,以后就可以休息了。当时我未能体察到他说这话的坚强决心和此后工作的艰辛程度。多年以后,直到他的一百零八幅茶画结集出版了,我才感到万分震惊。以耄耋之年,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多么不容易啊!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茶画的题材虽限于茶事,但牵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百零八幅茶画中,涵盖人仕、器物、山水、花木,一本茶画集,也就是一部国画百科全书,不是高手,谁敢承担?国内外的文化界对晓丹先生的茶画早已好评如潮,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份晓丹先生画作的获奖清单,昭示着他在艺术园地里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当我想起晓丹先生一生对艺术事业的刻苦追求和苦行僧般的生活,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西方画家的名字——凡高。喔,晓丹,凡高,温州的凡高,山水画的凡高,茶画的凡高,国画的凡高!
杨章尧,1956年开始在我校工作,讲授物理课程。1997年退休,后返聘为我校教学督导,直至2006年。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86-577-86598000 Copyright © 2008-2011 Wenzhou I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